“如果没有人投身于研究民族文化,也许下一代就不会了解自己的根”。这是很多人对越南少数民族文艺协会会员做的表示。这些默默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久前在河内举办的越南少数民族文学协会大会上提出了“把所有的生活烦恼放在一边,怀着深深的痴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探索研究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主张。

在河江省,每次提到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化,人们常想到黄氏级、盘氏波、梅玉向、鸿廷贵等很多人的名字和他们曾荣获的越南民间文艺协会、少数民族文艺协会的文学奖与许多研究课题。其中,瑶族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盘氏波搜集和整理的《瑶族古代传说》和《瑶族叙事诗》荣获了越南民间文艺协会颁发的奖项。

盘氏波的搜集方法是对越语诗歌和文学作品进行录音,然后翻成瑶族语。因为瑶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每一个人的搜集和记录都有不同。20多年来,盘氏波奔波于各个村庄,与村里的每一位老人见面、交谈,并记录下老人们偶尔想起的文句或诗词。

盘氏波说:“在搜集时,记录的时间各有不同。比如说,同是瑶族人,但有的录音是这样,有的录音则是那样。岱依族有文字,而莫侬族、瑶族与其他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记录工作较为困难。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以本民族语言书写的民间文艺作品非常少”。

越南少数民族文艺协会薄寮省分会的石陀尼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不仅在报上写文章,还创作越语、高棉族语双语诗歌,希望以此肯定本民族诗歌的价值。

实际上,许多用高棉族语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的人不具备将本民族语言翻成越语的能力,而石陀尼则能把自己与朋友所创作的诗歌作品翻成越语让很多人阅读,使他们更了解高棉族文化。

对石陀尼来说,这份工作确实有吸引力,因为高棉族有很多人搞文化创作。

石陀尼说:“高棉族人很热爱文学,自己创作、自己阅读并共同分享,但他们从不了解分会与协会的活动。每座高棉族寺庙至少有5至10人懂文艺创作,其中包括诗歌创作。在南部平原地区有近500座寺庙,算一算就知道有多少人了。我计划召集薄寮省所有文艺工作者,其余省份由当地分会召集,这样创作活动会更活跃”。

义安省桂峰县芒农乡隆孔村村民崇纳颐是少数民族文艺协会会员,他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泰族语和越语双语版泰族俗语和民谣书籍。他担心很多文化价值正在渐渐湮没,如果不尽快抢救,那么下一代就什么都没有了。

崇纳颐说:“别人走一条路,而我要走两条路。如果只懂得一种民族语,那么也算好走,现在要把民族语翻成普通话,这样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从泰族语翻成京族语,有时只是翻出表面意思,词语中的深刻内涵不能完全翻出来,有些意思只能用民族语表达,翻译过来就失去了文学韵味”。

搜集和传播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价值是越南少数民族文艺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文艺创作力量一样,村庄文化研究学者的工作也有助于维护和推广全国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价值,为丰富越南民族文化做出不小的贡献。(来源:越南之声广播电台-V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