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将崑嵩省巴拿族的陶器打造成旅游产品 hinh anh 1巴拿族人的陶器。图自民族与高山地区画报

越通社河内——崑嵩省公瑞县得思热乡崑山露村的巴拿族人民陶器工艺曾经闻名全县。乡村里的饭煲、水壶、罐子等家居用品均是由该村陶艺匠人手工制作而成的。但是在工业品占领市场的背影下,巴拿族人的陶器制造业正面临被埋没的危机。

重情于陶器

我们赴崑山露村看望仍然从事陶器制作业的65岁陶艺匠人Y Bre女士。虽然年迈力衰,眼睛模糊看不清楚、四肢疼痛,但每次想念老本行,她就亲自去找泥土并将之敲碎,制成陶瓷罐。

坐在门口看着陶艺工具,她那一双长满皱纹的手紧抱着亲手制成的陶罐。

Y Bre女士表示:“我从业已有51年了。最近两年,因年迈力衰而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我实在难过。特别想念敲碎、旋转动作,也十分想念熟悉的粘土气味。”

她说,她一出生已看到全村制作陶器。这个陶艺父传子承、历代相传,因此,她无法确认巴拿族人陶艺从何时开始。她只知道,陶瓷艺术已经在她家庭中延续了三代之久。

对Y Bre女士来说,学习陶艺的第一天情景还历历在目。12岁时,在她母亲的指引下,Y Bre女士学会揉泥、煅烧制成第一批陶瓷产品。她微笑地怀念:“那时候,我花了一天才制成一个捣碎器和一个小小的饭锅。虽然成品不太好看,但足以让我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

那时,整个村庄妇女都从事陶艺生产。 她们经常走到机鸡山沟找粘土带回来作为原料。

Y Bre女士透露,找陶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此之前,全村聚集一堂,一致选出祭土之日,求土神保佑并提供好粘土,以制作耐用和美观的陶器。可惜的是,卷入“工业产品风暴” 时,熟悉的农具被其取代,上述习俗见弃于人。因而,陶艺匠人人数越来越少。

为了继承与发挥传统陶艺,避免陶器村不消失,Y Bre女士鼓励并计划将陶艺传给孩子们,但她的三个女儿均拒绝学习这份工艺。自从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Y Bre女士停止制作陶器。村里少了个糯米煮土锅时,人人到处寻找却不知在哪儿才能买到。

最近两三年,亲眼看到自己家人以及村民对传统陶陶瓷日用品的需求,Y Bre女士的妹妹—Y Pu女士决定学习这份传统工艺。

一开始,Y Pu女士仅为有兴趣而学习,但后来她对陶艺痴迷了。对她来说,制作陶器不仅是主要工作而是她的一种喜悦、爱好和骄傲。尽管她的产品仍很笨拙,不像她姐姐Y Bre那样精致,但许多人仍然前来观看、购买。

Y Pu女士透露,“药付出多功夫才能制成一个土锅,但其出家仅为15万越盾。我从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传统陶艺而不是为了赚钱致富”。

不仅卖出陶器,每次应博物馆的邀请去展示陶艺时,她感到很高兴。她表示,该传统陶艺之所以难以保留,是因为全村、全乡里无人对这一份辛苦而收入低的工作有兴趣。但她将不断努力,练习制成美观的陶器制品
力争将崑嵩省巴拿族的陶器打造成旅游产品 hinh anh 2巴拿族人民陶器。图自民族与高山地区画报

将陶器打造成旅游产品

公瑞县政府多年来已特别关注当地民众传统文化价值保护工作,以防止陶艺的失传。

最为突出的是2015-2020年阶段及2025年愿景促进旅游业发展并将之与保护和弘扬中包括巴拿族人陶艺在内的公瑞县各民族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提案。

公瑞县文化—通信处副处长陈廷忠表示,陶器工业保护工作正在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最困难的是该县财政预算仍然有限,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民间资源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制成的产品卖不出去或村里人也日益少用陶器制品,导致陶艺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他表示,公瑞县巴拿族人陶艺保护工作主要是保存人民传统文化生活特色,并将其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没有贸易目的。陶艺匠人人数少,无法发挥继承性,工业家居用品的浸入快速改变了人民生活习惯,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实施。

陈廷忠先生称:“我们将崑山露村陶器生产活动纳入旅游线路,让陶艺匠人有机会卖出其作品提升收入,从而更加坚持这份工作。”

在太阳落山时,我们离开崑山露村。那时候,在一个小院子里,Y Pu女士还在用心揉泥。(来源:《越南人民报》)
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