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嘉莱省克 邦 ( Kbang ) 县义安乡 乐( Lot )村巴拿(Bahnar )族现年80岁的丁迪先生已有50多年从事锣钲调修业。由于他用尽一生的心血来保护巴拿族传统文化而被村民称呼为“锣钲调修艺人”。

南方解放后,在克 邦 县各乡村锣钲的数量不多而且质量不良,难以使用。这一问题折磨了他好多年。最后他决定放弃耕种,集中精力、付出了许多心血帮村民调修锣钲。以巧妙的双手,他将陈旧且被破坏的锣钲变得完美、锣钲修后发出来的声音特别好听,吸引了许多村里的男女老幼边听锣钲声边跳民族舞蹈。连续几十年来,每逢西原巴拿族村民的 传统节日,丁迪先生是不可缺席的重要人物。

丁迪先生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分享说:“调修锣钲既简单又很难,因为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有的锣钲我要花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才能修好。修好以后如村民还不满意,我会继续调修,修到村民觉得满意才行”。

该村丁俊先生 说: “我们村里有了7套被破怀的锣钲,都给丁迪先生帮忙调修。有了他,我们村里的锣钲才能发出来那么好听的声音,我们村里人都很高兴。每逢节日,我们都要使用这些锣钲”。

目前,克 邦 县仍保留着约1000套锣钲,其中有50套古锣钲,每套锣钲的价值为1000万到1200万越盾。现在村里的锣钲艺人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均是高龄老人。因此,如何培训出年轻一代的锣钲艺人或把使用 锣钲和调修锣钲进入民族寄宿学校自选课程等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克邦县文化信息中心干部阮春习表示,克 邦 县的锣钲仍有较多,但懂得调修锣钲的艺人却很少。目前,克 邦 县文化信息行业正寻找积极措施以保留与发展锣钲文化,培育调修锣钲的下一代人,尤其是年轻人。 锣钲是巴拿族和嘉莱族人民的特色传统文化。他们相信,锣钲的灵魂就是锣钲发出来的声音,声音飘地越远,民族文化价值越浓。由此,我们更要珍惜像 丁迪先生那样 保留锣钲灵魂的艺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