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越南之声广播电台,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三年来,河内市有50个乡率先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标准,全部386个乡中,有178个基本达到了14至18个新农村标准。农村面貌日新月异,首都农民的生活更加文明,并不断得到提高。河内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是大力开展耕作地拼合交换。

家住栋多郡罗城堤路370号的郑氏友阔今年80高龄了,当她回到河内清威县巨溪乡探亲时,对当地面貌焕然一新感到自豪。

几年前,每次回乡探亲,都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没有路灯而行走艰难。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乡路得到了修建,田间小路也做了整修,尽管离乡数十年了,但她仍积极参加捐款活动,现在,眼看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她感到非常自豪。她说:“现在乡里与过去不同了,进村的路都是水泥路。路上还装有路灯。汽车可直到家门口。乡民的生活都过得好了”。

不仅巨溪乡,目前,河内共有50个乡达到新农村标准,领先全国。为取得这一结果,自从2010年着手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河内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了2011至2015新农村建设方向,把耕作地拼合交换作为突破口,并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集中发展高效专产区,为农村建设创造可持续的投资来源。耕作地拼合交换为农村地区开展基础设施长期规划、建设福利工程打下了前提。

河内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阮功帅说:“效果最好的是耕作地拼合交换,建设村庄基础设施、生产服务设施等政策机制的实施。对河内来说,耕作地拼合交换不在新农村建设19个标准中,但如果不进行耕作地拼合交换,那么生产规划,商品化生产,集中生产,提高种植养殖质量也难以实施,所以,我们坚决集中开展耕作地拼合交换”。

耕作地拼合交换首先在一个中央级试点乡,接着在三个市级试点乡开展,然后推广到县级试点乡。

开展耕作地拼合交换后,在许多过去水稻种植收入不高的地方,农民们集中转种鲜花、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等,年均公顷收入7000万至一亿越盾,比过去种水稻高两、三倍。

应和县东鲁乡人民委员会主席丁关珊说:“耕作地拼合交换后村民就搞专产区,水深的地方一边种水稻,一边养鱼、养鸭,高地则种庄稼、水果。水利灌溉系统也得到完善。耕作地拼合交换后改种新品种效果才明显。过去,耕作地有4000万公顷,现在发展到7000万公顷。搞了耕作地拼合交换后,农民种地就轻松多了,过去很忙,几个月也做不完,现在一周就做好了。时间富裕了,还可以做别的事增加收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首都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百分之百的乡路实现水泥化,汽车可直达乡政府办公室,村际公路水泥化率达到百分之95,开展垃圾处理的乡达到百分之98,使用洁净水的村民达百分之90以上。

河内正在开展总结工作,从完成新农村建设标准的乡吸取经验,从而推广到其他乡村。

今后,河内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集中推广高效益模式,发挥合作社作用,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发展农业和农村。(越通社-VNA)